1、場地概況
該規劃場地位于上海市崇明島、為沿崇明島南段的120km長度的區域,從北向南依次分為農田段、鄉村郊野段、城鎮區段、工業區段和生態保護區段,景觀類型豐富。整個設計場地生態基底良好,資源優勢明顯,不僅有“田- 水- 林- 城- 鄉”層次豐富的島嶼鄉土景觀,還有水網發達的河渠網絡體系,江濱灘涂宜人,空間體驗豐富。
2、問題與挑戰
(1)現有濱江綠道充斥大量高速疾行的私家車,破壞綠道的游憩性和安全性。
(2)環崇明島風景道選線問題:南拓毀堤毀灘,北拓毀林毀田;政策有矛盾;且與崇明的生態理念背道而馳
(3)濱江機動車道的生態影響:阻斷生物遷徙廊道-生物無法跨越的天塹
(4)超人尺度的絕望-大江大海大灘 & 人的基本需求
(5)環島旅游品牌和吸引力背后的不方便-騎行者天堂& 迷失的退卻
(6)沿線發展:人潮未給當地帶來切實發展-旺盛的休閑需求 & 凋敝的村莊 & 有骨無肉的生態城
3、設計定位
基于對上位規劃的解讀和相關案例的研究,提出將崇明島南段“打造成世界級濱江生態帶”的項目定位,按照“生態立島、環境友好,人與自然交融、文化與生態互動、體育與旅游休閑結合”的總體要求,將南沿濱江地區打造成生態景觀帶、運動休閑帶、智慧城鎮帶。
4、策略與方案特色
(1)依托連續的海綿生態基底,打造300米機動車限入帶
運用景觀生態學中的斑塊-廊道-基質理論、雨洪綜合安全格局分析方法和道路生態學的“300m”閾值理論等對場地的生態敏感區進行分析,合理劃定生態保護紅線,打造300米機動車限入帶,有效保護基地的生態基地。
(2)風景道為軸、網絡化多樣的慢行交通方式
以風景道為軸+“漫游網”慢行系統+“6公里”隨心換成的服務節點,共同構成網絡化多樣的游憩網絡。
“風景道”為景觀大道+崇明大道的組合,全程“五分五合”,三處通江。道路選線遵循的原則:
“生態性”原則:機動車道避開生態敏感區;
“經濟性”原則:最少量拆遷,并遵循建成路段現狀;
“多樣化”原則:串聯眾多景觀資源;
慢行網:“四橫三十九縱”覆蓋整個場地,打造生態、安全、舒適的慢行環境。選線原則:
“便捷性”原則:純粹的慢行空間,更多局部環線;
“人性化”原則:整合防護林帶北側小空間;
“風景化”原則:梳理沿線風景節點、增加南眺北望觀景空間。
(3)便捷的服務節點打造最舒適的慢行空間
根據服務的等級和服務半徑分別設置三級服務節點:
(1)一級服務節點,服務半徑15km,服務功能為醫療急救點、商店售賣點、游客服務中心、自行車租賃點、休憩點、廁所、公共停車場、公交站點等;
(2)二級服務節點,服務半徑為5km,服務功能為游客服務中心、觀景點、自行車租賃點、休憩點、廁所、公共停車場等;
(3)三級服務節點,服務半徑為3km,服務功能為觀景點、自行車租賃點、休憩點、廁所。
(4)風景道串聯五大發展板塊,帶動崇明南沿整體發展
風景道串聯的五大發展板塊包括:農業轉型、旅游拓展、創新培育、智造升級、人居提升,共同帶動崇明南沿整體發展。
(5)豐富的景觀模式營造活力濱江
根據場地的現狀和差異性和功能定位的多樣性,運用六種景觀模式共同塑造充滿活力的濱江空間。六種模式分別為:①田園林網+景觀道(生態保育區);②花海林網+景觀道(農事田園區);③城鎮開發+景觀道(城市活力區);④工廠轉型+景觀道(規劃工業區);⑤濕地林網+景觀道(漁業體驗區);⑥體育健康休閑+景觀道(生態宜居區)。
(6)智慧系統營造崇明生態、健康、時尚、現代的新形象。
項目地點:上海市崇明島
項目類別:規劃
項目規模:120公里
設計時間:2017年7月- 2017年8月